大明嫡子(大明嫡子朱瞻壑修仙)
嫡子立嫡,无嫡立长,所谓嫡,就是正妻,其余嫔妃皆为庶这种制度虽然训保证血脉相传,皇位不会流传给其他家族,但是这种继承制度只注重血脉,家族,兼不在乎继承者的才能,如果嫡长子天生没有冶理国家的才能,也只能走上皇位,毕竟天命不可违背,如果嫡长子去世早的话,不会让次子継承,而是优先立太子的嫡长子,也就是皇太孙,如果皇帝的正妻一直没有子嗣,而其他妃嫔优先生出孩子,则会按照辈分优先立庶出之子,往往这种情况只会发生在皇帝的晚年无可奈何的时候。
按照明朝当时的规定,太子必须是嫡长子,朱见济只是长子,却非嫡子。再加上皇后年轻,还能生养,朱祁钰不应该早早立太子,而是应该等皇后生育之后再立太子。可是朱祁钰等不及,他自己的皇位并不牢固,他必须采取措施巩固自己的帝位,废立太子就是其中的手段之一。朱祁钰哪有时间去等皇后生出儿子呢?
明朝的太子,都是嫡长子。
明朝太子应该是嫡子,但实际登基的很多不是嫡子。
明朝实行“嫡长子继承制”。即有嫡子立嫡子,无嫡子立长子。具体来说是:立皇后所生的第一个儿子为太子。如朱标被明太祖立为太子。太子若未继位而死,太子有儿子,则立太子妃的第一个儿子为太孙继承皇位。如建文帝的继位就是例子。太子无儿子,则立皇帝剩下的儿子中最大的儿子为继承人,如明穆宗的继位就是例子。甚至该立为太子的人有残疾也照立不误,如明成祖的继承人明仁宗就是例子。皇后无子,立后妃所生的儿子中最大的儿子为太子。如万历帝迟迟不立太子,就是因为当时皇后无子,他想立贵妃所生的福王为太子,但大臣们以福王既非嫡子,也非长子而反对,皇帝竟无计可施,终于立明光宗为帝。皇帝无子,立最大的弟弟为皇位继承人。如天启帝立崇祯为帝。皇帝无兄弟,立堂兄弟中最大的。如明世宗的继位就是例子。而明成祖发动“靖难之役”则是不合法的,不是正常的,其实就是造反。终明一代为皇位继承造反成功的仅此一例而已。具体:嫡长子》嫡二子》嫡三子》···长子》二子》三子》···大弟》二弟》三弟》···堂兄弟···嫡长子继承制的好处是:所有人都知道谁应该是皇位继承人,名分已定,省了纷争。坏处是:继承人的质量无法保证,因此明代的昏君很多。
明朝的皇位传承把“长幼有序”原则贯彻得最彻底。不过,明朝皇室遵从的原则严格说并不是“嫡长子继承制”,而是“长房继承制”。
而所谓的“长房继承制”,就是由长子一脉所传继承皇位,与“嫡长子继承制”相比较,明朝的“长房继承制”主要看中的是“长”,而非“嫡”。
以上叙述如有误解,还望指教一二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