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扣钮的女孩多鱼(不扣纽扣的女孩讲的什么)
“压力的死对头是好玩,把任何事变有趣,压力自消。”
——蔡澜
现实生活中,我们每天都面临着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,大多数人都在扛着巨压行走,短期内还好,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状态,人的内心会疲惫,会焦虑,长期下去心理会出问题。
似乎我们面对解决压力缓解焦虑的方法,每个人的都不太一样。
之前我是通过音乐、看书、游戏这样的外在方式来消解,但那些只能一时的平复我的情绪,并不能让我保持稳定。
后来读到了蔡澜先生的一本书,从而认识到蔡澜先生这个人,通过他,我看世界的角度变了,从此我不再像以前那样焦虑。
接下来我们将回顾蔡澜先生的一生,先从他的现实成就开始。
蔡澜先生早期在电影界工作,他岁就在新加坡《南洋商报》发表一篇影评,是讲《疯人院》的,岁留学日本,就读日本大学艺术学部电影科编导系。年到香港后长期担任邵氏、嘉禾等制片厂的电影监制,他监制了很多成龙主演的影片。
年主持《今夜不设防》创造了香港同时段的收视纪录。
年代开始主持多个旅游饮食节目,并撰写大量专栏和书籍。出版了《蔡澜谈吃》《蔡澜食材字典》等上百本著作。
年开设“蔡澜美食坊”年与甘棠明善集团合作推出“蔡澜港式点心”和“蔡澜越南粉”品牌。
店铺营业至今,全球店铺超家。
以上的这些是他的现实成就,可以说是成就非凡,不仅是华人世界著名的作家、美食家、电影监制及商人,与金庸、倪匡、黄霑并称“香港四大才子”。
那么拥有如此多成就的人,是如何生活的呢?
岁发表的那篇影评的稿费,用于“带同学夜夜笙歌”。
岁留学日本那会儿,曾经在日记中记录过一段这样的文字:“最好吃的早餐,莫过于在日本女朋友家过夜后,她起床为你做的一碗白饭加味噌汤。”
在担任邵氏电影监制的时候,顶着“低成本高效产出”的压力,他去日本拍摄“仿香港外景”电影,将富士山等标志性建筑剪掉,让日本女演员穿考究的中国旗袍,还曾自带好酒犒劳剧组。
当主流商业片受限时,他监制《不扣钮的女孩》等三级片,面对“堕落”批评,他淡然回应:“带给观众欢乐羞什么?
他厌恶电影圈“为利益出卖朋友”的虚伪,曾因工作人员效率低下而怒炒全员。
在面对记者的访问时,他坦言拍商业片是为“赚自由的钱”,支持自己旅行、品酒、学艺。
当他发现电影无法承载理想时,果断转向写作与美食:“干了四十年才知我不爱电影,只爱欣赏它”。
年开始主持节目时,曾灌醉明星深挖猛料,例如林青霞恋情、关之琳谈插足等等。
多岁成为美食家时,每日逛菜市场,称喜欢人声嘈杂与鱼腥味混在一起带来的“落地感”,并将猪油拌饭列入营养榜单第八位。
看了蔡澜一生的现实成就,以及他的生活,我想现在你们应该明白我想说什么了是吗?
“生老病死乃必经过程,不玩对不起自己。”
稿费不是拿来存起来而是用来请朋友吃喝玩乐,慷慨的同时享受了当下的快乐,及时享乐人生。这也对应了他“解决内心荒漠化的方式,就是多交朋友。”的观点。
岁留学时记录的文字,将日常饮食与情感联结,将朴素的一餐升华为生活美学的象征,这体现出他对微小幸福的敏锐捕捉。
故意避开日本地标,用细节(旗袍、街景)营造“伪香港”氛围,将苦闷的工作变成游戏,在枷锁中,活出自由感。
面对制作三级片的质疑,他始终选择忠于自己的内心体验,艺术的本质时提供快乐,三级片其实是载体,重点在于传递快乐,快乐即正义。
怒炒全员,看似冷血,但实际却是他对专业精神的捍卫。
他将人际关系分为“真江湖”与“假戏台”,对前者他是“骂人当面骂,借钱立刻给”;对后者他则直接断绝往来,“连解释都嫌多余”,对应他曾说过的话“我宁愿你当面骂我蠢,也好过背后夸我聪明。”他在很早就实践了我们现在追求的“拒绝中国式人情绑架”。
顶着“四大才子”的光环走入腥膻市井,将菜贩鱼婆视为老师,称“他们比我懂生活”,他认为在菜市场才能摸到生活的体温,以最世俗的方式抵达最超越的活法,在尘世烟火中修行,于日常琐碎里见永恒。
回顾了他的一生,从他的生活态度中,我总结出了5个我自己可以拿来使用的对抗我目前生活焦虑的切实可行的方法。
在限制的生活中,活出极致的自由;
及时行乐 活在当下;
捕捉生活中微小的幸福;
快乐即正义;
拒绝中国式人情绑架。
此刻的我想起了他的墓志铭:“我活过”,多么简单的三个字,是啊只有充分经历欲望,才能超越对欲望的贪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