抗战之军工科学家(抗战之军工科学家王兴国小说)
据说,苏联的科学家三分之一去了米国欧洲,这是信仰米欧民主的;
三分之一来了中国,这是信仰共产主义的;三分之一留在俄罗斯,这是没地方去的或者不愿意离开国家的。
虽然中国给的待遇不如美国那么高,但还是有人愿意来,据了解,在不少领域都有苏联科学家的影子。
为我国的导弹工程、航空航天工程、造船工程等待做了贡献。
他们之所以愿意来中国,因为他们都不想为帝国主义服务,而且中国还会给他们的亲人安排工作,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。
苏联解体后,由于叶利钦采用“休克疗法”的经济策略,使得俄罗斯的经济大幅的后退,卢布也大幅度的贬值,国民经济萎缩,人民收入缩水,科学家们为了生计,很多的科学家尤其是军工系统的分别去了美国,欧洲国家也去了很多,中国也招了不少,待遇都是不错的。
苏联解体后,大部分科学家去了欧美国家。毕竟90年代、00年代欧美是世界上最发达的。也有一部分科学家来到了我国,还有零星的一些人前往了中东地区国家。
王大珩(1915年2月26日-2011年7月21日),生于日本东京,原籍江苏苏州。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。1938年赴英留学,攻读应用光学专业,获硕士学位。1942年被英国伯明翰昌斯公司聘为助理研究员。1948年回国,历任大连大学教授,中国科学院仪器馆馆长,长春光机所所长,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院长,国防科委十五院副院长(兼),中国光学学会理事长,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,国防军工科学研究委员会副主任。2011年7月21日,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,享年97岁。
王大桁。
王大珩(1915年2月26日—2011年7月21日),男,汉族,中共党员,江苏吴县人,生于日本东京。“两弹一星功勋奖章”获得者,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原名誉所长,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、中国科学院院士、中国工程院院士,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,著名光学家,中国近代光学工程的重要学术奠基人、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,杰出的战略科学家、教育家,被誉为“中国光学之父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