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末之一统江山(元末之一统中华)
刘基(1311年7月1日-1375年5月16日),字伯温,浙江青田(今浙江文成)人。元末明初政治家、文学家,明朝开国元勋。
元至顺年间,刘基举进士。至正十九年(1359年),受朱元璋礼聘而至。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,倍受宠信。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、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。吴元年(1367年)为太史令,进《戊申大统历》。奏请立法定制,以止滥杀。朱元璋即位后,他奏请设立军卫法,又请肃正纪纲,曾谏止建都于凤阳。洪武三年(1370年),封诚意伯,故又称刘诚意。次年赐归。刘基居乡隐形韬迹,只饮酒弈棋,口不言功。因左丞相胡惟庸诬陷而被夺禄。入京谢罪后,不久即逝世。明武宗时赠太师,谥号“文成”。
刘基精通天文、兵法、数理等,尤以诗文见长。诗文古朴雄放,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、同情民间疾苦之作。与宋濂、高启并称“明初诗文三大家”。著作均收入《诚意伯文集》。
刘基辅佐朱元璋平天下,计划立定,人莫能测。朱元璋多次称他为“吾之子房”。在中国民间,也流传着“三分天下诸葛亮,一统江山刘伯温;前朝军师诸葛亮,后朝军师刘伯温”的说法。
1、刘伯温和朱元璋既非同乡,也非故旧,不是朱元璋的嫡系。打仗时是军师,不打仗了就不是离不开了。何况在朱元璋眼中李善长才是可比萧何的治国人才。
2、起始刘伯温不愿出山帮朱元璋,是朱元璋请了多次才出来的,朱元璋无法忘怀,所以封了他个诚意伯。
3、朱元璋的猜忌之心不是当皇帝后才有的,只不过当皇帝后更厉害了。刘伯温的神机妙算是朱元璋所嫉怕的。那么,朱元璋就借此敲打,如有不满,正好收拾掉。
刘伯温当然知道朱元璋心思,所以,他根本不在意,让当丞相也坚辞不受,一年后告老还乡。
就这也没有躲过大臣派系斗争和阴谋陷害。洪武八年(1375年)正月下旬,刘伯温感染了风寒。朱元璋知道之后,派胡惟庸带御医去探望。
他照御医开的药方抓回药来服用后,觉得肚里好像更加难受。刘伯温抱病觐见朱元璋,婉转地告知了朱元璋。朱元璋听后,只是轻描淡写地安慰他,让他安心养病,这使他大失所望。
三月下旬,刘伯温病情加重,朱元璋派人送他返乡。回家后,他拒绝吃家人和乡亲为他找来的药,只是尽可能的维持正常的饮食。在他得病后,一个月后病死了。
扩展资料:
刘基(1311年-1375年),字伯温,处州青田县南田乡(今属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)人,元末明初军事家、政治家、文学家,明朝开国元勋。他通经史、晓天文、精兵法,与宋濂、叶琛、章溢合称浙东四大名士。
至正十九年(1359),胡大海访得刘伯温大名后,汇报给朱元璋,朱元璋先后派使者、孙炎、陶安等请他出山。
他跟随朱元璋后,为朱元璋出谋划策,建议朱元璋避免两线作战、实施各个击破,先打陈友谅,后打张士诚。建议朱元璋摆脱“小明王”韩林儿,立“大明”国号赢得民心。
参与制定北伐战略,成功推翻蒙元政权。多次战役中,刘伯温神机妙算,奇计迭出,克敌制胜。民间流常说,“三分天下诸葛亮,一统江山刘伯温;前朝军师诸葛亮,后朝军师刘伯温”。
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群臣时,只封了六个公爵,李善长、徐达、常茂(常遇春儿子)、李文忠、冯胜、邓愈,李善长功居第一。而其他五人都是战场中出生入死拼杀出来的武将,他是公爵里唯一的文臣,年俸4000石。
公侯伯子男,五等爵位,刘伯温却只被封了一个伯爵,和李善长差了两级,年俸240石。